星球大战 前线 2是一款大型多人动作射击电脑游戏。游戏的主要方式是摧毁对方的战舰。太空战系统引用了电影中的大量素材。可以跳上战机,冲到前线,直取。如果你好,你可以给你对手的战舰足够的打击,直到它爆炸。也可以通过运输船和同伴在对方战舰内部战斗。一旦进入对方战舰,可以对战舰造成足够的内伤,直到爆炸。
配置要求介绍
最低配置
系统:Windows 7 SP1,8.1,10
处理器:FX6350或i5 6600K
内存:8GB
显卡:HD 7850或GTX 660
DX:11
硬盘:15GB
推荐配置
系统:Windows10
处理器:FX8350或i7 6700
内存:16
显卡:RX 480或GTX 1060(3GB)
DX:11
硬盘:15GB
推荐第三人称视角游玩
关于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其实各有其优劣,玩家们可以由下图表解说来了解这两种视角为游戏上带来甚么差别,
基本上这系列主流操作视角是第三人称,笔者也建议使用第三人称游玩。
不同于《战地》系列,《战争前线》游戏节奏稍快,地图规模也不算特大,最主要还是着重于玩家的走位与实时反应,
这时第三人称就能给予你很大的优势,况且本次续作虽然稍微提高射击的难度,
但也不如其它知名射击作品一样非常讲求准度,使用第三人称视角搭配角色左右移位操作能为玩家带来不少优势。
为何推荐使用第三人称而非第一人称视角游玩
上图为在同一个掩体后方、同个位置切换第一、第三人称的情况下截图,也是玩家真正在游戏中所体会到的差别,
第三人称拥有更佳、更广的视野,这对于喜欢接近战冲锋的玩家是一大帮助,躲藏在掩体后方依然能看到前方的敌人,并给予对方出其不易的一击,
但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很多时候无法判断手上武器枪口是否已经露出在外,即便你准星已经对准敌人,但开火时没抓好探身距离可能会让爆能枪被掩体挡住;
此外第三人称也有视角偏左或偏右的问题,这方面要依照当时的情况按十字键的"下"来切换偏左或偏右。
而第一人称模式下虽然视角窄了些,但在视觉感受上,玩家能更容易专注在眼前的目标上,且能够精准判断与掩体之间的高度距离,
以最少的身体露出面积探身出去迎敌,此外在第一人称模式下,不少武器举枪时也会有特殊的瞄准镜画面。
最后,也记得到选项中的「账号」,将联机区域(PING网站)改为香港,以求更佳的联机体验,若今后发现游戏搜场变得较为不易,可将区域改为「北美洲」。
这部作品的多人对战部分目前一共包含了五种模式,其中“银河入侵战”是整个游戏的精华所在。
该模式的底层规则基本上和初代主打的步行机入侵一致:40人大战场、所有武器载具英雄全开、交战双方以大型战争机器为核心展开攻防。
玩家在刚开始的时候只能扮演突击、重装、军官、狙击四种基础兵种,但随着击杀分数的逐步累积,你在接下来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消耗这些分数来扮演更加进阶的兵种,
或者驾驶飞机、战车。当你的分数累积到非常高的时候,你将能够化身为卢克、犹大、汉索罗、黑武士等星战经典角色制霸全场。
星球大战:前线2有哪些星球?
全星球名称汇总
粉丝总结了官方确认游戏发售时存在的所有星球,并做了一个列表。资料由Reddit网友Mamsies收集,还注明了游戏当中竞技场所在星球。
前传三部曲:
纳布(Naboo)
卡米诺(Kamino)
卡希克(Kashyyyk)
起源三部曲
塔图因(Tatooine)
霍斯(Hoth)
雅文4号卫星(Yavin IV)
系列三部曲
塔科达纳(Takodana)
弑星者基地(Starkiller Base)
这款游戏真正的“万丈深渊”在于以卡牌为基础的成长强化机制。
各种各样的强化卡将会直接作用在角色的各项能力数值上,比如缩短技能冷却时间、强化攻击力、延长技能持续效果等。
最高等级的卡片在数值上动辄就能提升30%乃至50%的幅度——而同一角色最多可同时装备三张强化卡牌,经过这么一累加,高低阶玩家之间很容易被拉开差距。
从玩家心态上来看,当被装备了更强卡组的敌人击杀时,多数玩家都很容易将自己的失利归咎于对方拥有更厉害的卡牌,而不愿意承认自己技不如人。
54.57MB/2025-05-02
20.53MB/2025-05-02
111.19MB/2025-05-02
102.55MB/2025-05-02
31.71MB/2025-05-02
45.71MB/2025-05-02
33.62MB/2025-05-02
190.08MB/2025-05-02
40.27MB/2025-05-02
81.25MB/2025-05-02
116MB/2025-04-08
554.26MB/2024-12-06
126MB/2025-04-08
434.34MB/2024-12-11
1.59GB/2025-02-14
73.77MB/2024-12-11
54.29MB/2025-01-30
73.77MB/2024-12-03
16.91MB/2024-12-03
1001.90MB/2025-03-14